华中科大研究生院(华中科大研究生院 陈瑞学)



华中科大研究生院,华中科大研究生院 陈瑞学

合肥是不是科技之都?中科大科研实力很强,科技水平不如华中科大

“微微的地球”发文说:“正因为有中科大,合肥才有了众多实力强大的科技公司落户,如京东方、长江存储,联发科、寒武纪等等,形成了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产业器件、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集群。”

我就奇了怪了,长江存储不是武汉的企业吗?怎么落户到合肥了?在合肥确实有一家做存储芯片的企业,叫做长鑫存储,与武汉的长江存储并称。目前来看,长鑫存储的产量更大一点。因为长江存储资金充裕,不愁没钱砸,所以从长远看,长江存储可能更有潜力。

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,武汉有4个产业上榜,与北京、上海并列第一。合肥也有3家上榜,其中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器这两个产业集群与武汉相同。此外,武汉还有新一代信息网络与生物医药这两个产业集群,合肥还有人工智能产业集群。

“微微的地球”还说:“合肥市上市公司达到55家,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七,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超过中部的武汉、郑州、南昌等地。”

这个人吹牛的水平,确实开拓了新境界。据统计,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0强榜单中,长沙以55587元排在全国第22位,中西部地区第一位。武汉以50890元排在全国第26位,中西部地区第二位。武汉人均不如长沙可以理解,毕竟刚刚从疫情的严重伤害中走出来,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不错了。合肥也进入了前50强,以46009元排在全国第37位,比武汉少了4000多元,比长沙少了9000多元。而且,合肥还在马鞍山的后面,马鞍山以46557元排第35位,安徽第一位。合肥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郑州和南昌高一点,这是事实。至于这个有着3000多粉丝的了不起的超级大V所说的远超武汉的情景,恕我眼拙,确实没有看到。

“微微的地球”最后说道:“因为有了中国科技大学这个独特的存在,合肥才可以骄傲地称自己为中国科技之都。”

这几天我一直在说,中科大在基础学科的研究以及教学方面确实有着过人之处。尤其是科研方面,在全国都是数三数四的存在。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所大学,合肥的品牌价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,并成功加入了长三角,获得了上海等地区的溢出效应,经济发展非常迅速。如果没有这么一所厉害的学校,合肥还真不一定能加入长三角。

当然,安徽能融入长三角地区,也有背后的力量在推动。这个事情懂的人都懂,我就不详细说了。

合肥能不能为科技之都呢?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。中科大的科学研究是很厉害,技术研究很一般,远不如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。毕竟术业有专攻,理科类的学校和综合类、工科类的学校还是不一样的。

也正是因为如此,我多次说过,没必要将中科大捧上神坛。中科大是一所理科类学校,以基础学科研究为主,技术转换是其弱项。这些年以来,中科大所获得的国家“三大奖”比较少就是一个明证。2016—2020年,中科大只获得了10个奖项,其中自然科学奖7项,这是它的强项。相比之下,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的自然科学奖都有13项,上海交通大学也有8项,均领先于“理科之王”中科大。

此外,中科大的技术发明奖只有2项,科技进步奖只有1项,也从侧面证明了中科大的技术转化能力确实不强

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表现都不错。华中科技大学以20个奖项与西安交通大学并列第五,其中自然科学奖也达到了4项。华中科技大学最多的还是国家科技进步奖,一共有11项,仅次于清华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,比中科大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。武汉大学以13个奖项位列全国第10位,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,仅次于华中科技大学。

从这里可以看出,5年间,武大华科一共获得了21个国家科技进步奖,仅次于清华北大和上交复旦。因此,中国社科院将武汉的科技实力排在全国第三位是没有问题的。

因此,合肥绝对没有资格自称科技之都。那么能不能成为科学之都呢?别的地方不说,北京和上海的科学实力,比合肥还是要强一些的。南京的科学实力也不差,至少不会比合肥差。因此,合肥也不能称之为科学之都。

合肥这几年的发展确实比较快,让很多合肥人产生了迷之自信,找不准自己的定位,随随便便一个人,就喊着要超越南京,超越武汉。当合肥还是一个小县城的时候,南京是首都,武汉是全国前三的大城市,这样的历史底蕴不是刚刚起步的合肥比得了的。

我非常看好合肥的潜力,认为合肥有超越郑州和长沙的可能。但是,想挑战老牌大城市南京和武汉,合肥还是太嫩了一点。(2022年5月9日于武汉)

华中科大研究生院(华中科大研究生院 陈瑞学)



赞 (0)